塔塔集团这回可是大手笔,一口气订了1040架飞机,说是要打造“印度制造”的空中名片。千亿美元的订单,听着都让人心跳加速。不过,这热闹背后啊,也藏着不少门道。
印度这几年经济发展势头不错,跻身全球前五,腰包鼓了,自然想在国际舞台上更亮眼些。航空业,可是个彰显国家实力的好舞台。你看中东那几个航空巨头,靠着枢纽地位赚得盆满钵满,印度也想分一杯羹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买飞机,只是第一步。印度打的算盘,其实是“市场换技术”。他们看上了中国的“成功经验”——天津的空中客车总装线。想着自己也弄一条生产线,不仅能满足国内需求,还能出口创汇,多好的事儿!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可这如意算盘,空客没接招。空客的首席执行官傅里,笑着婉拒了印度的请求,说是产能已经满了,订单都排到2030年以后了。这话听着客气,其实也点明了印度的不足:工业基础薄弱,配套设施跟不上,投资环境也不够稳定。
咱们中国能拿下空客的总装线,可不是光靠市场大。工程师红利、基础设施建设、政策的稳定性,这些都是硬实力。天津的总装线,现在不仅能生产320和321,还在部分机型上承担更多零部件制造任务。中国,已经扎扎实实地融入了空客的全球供应链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反观印度,想复制“天津模式”,谈何容易?印度斯坦航空公司,因为维修事故频发,得了“寡妇制造者”的绰号,这名声在外,谁敢把核心技术交给你?现代大型客机的制造,那是全球协作的产物,任何一个环节掉链子,都会影响全局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空客的机翼部件,涉及英国、德国、中国多国供应商,机体和航空电子设备的生产,更是需要极高的精度和专业性。印度想一口吃成胖子,恐怕消化不良。
再说,印度以前对外企的那些“骚操作”,又是“追溯性罚款”,又是工厂管理混乱,这些都让外商心有余悸。空客在法国、德国、中国、美国都有总装线,干嘛非要在一个不稳定的市场冒险?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波音的态度也差不多,甚至更直接:想谈设厂或技术转移,订单先翻倍再说。看来,国际航空巨头对印度市场,还是持谨慎态度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航空业的发展,靠的是一步一个脚印。“十四五”规划,对航空业可是重点扶持,国产大飞机C919的研发,也取得了重大进展。从道路基建到港口物流,再到工程师培养,咱们是全方位布局,这才有了在全球竞争中的底气。
印度想弯道超车,恐怕没那么容易。买飞机容易,造飞机难。没有完整的产业链和技术储备,光靠砸钱,可换不来核心技术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塔塔集团的千架飞机订单,看着风光,却也暴露了印度航空工业的短板。这就像一个孩子,穿上了大人的衣服,看着挺像回事,但内里还是个孩子。路要一步一步走,饭要一口一口吃,这个道理,放之四海而皆准。
想在全球高端制造领域立足,还得靠真本事。